,各州共设九十九炉,年铸钱三十二万七千贯,储藏于库,则得利八万一千七百五十贯;然丧乱之后,国家所掌之炉,仅余不到三十,多在晏相所掌之东南,若送京都,加上用工、转运、监造官吏的俸料,每铸造一贯,花费为二贯,可谓本倍于利也。依晚生的看法,当务之急于剑南、蔚州、润州、扬州、宣州等地增设矿冶、铸炉,又可自岭南赋税、各地和市当中折换金银铜锡,产量一增,本钱必低。谨对。”
“那第三问,增炉可削铸钱之本,但若小人百姓改私铸为私熔,又当如何?”
状态提示: 3.晏相有问对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TXT下载地址:http://www.00kshu.win/txt/xiazai102719.html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02719/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0271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3.晏相有问对)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幸运的苏拉谢谢您的支持!!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02719/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02719.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3.晏相有问对)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幸运的苏拉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