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三国之问鼎天下- 第137章 谋定后动向何处(2/2)

文/林半峰
三国之问鼎天下 | 本章字数:1190  | 三国之问鼎天下txt下载 | 三国之问鼎天下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梨园秋八零娇妻奋斗生活皇帝卸磨杀驴,从边疆开始造反贞观楚王回望大明笑今朝大燕欢歌万事如易武灵战国覆汉大唐第一狠人回到宋朝当暴君抗战之烽火燃血
何讲和结盟的基础,其次《隆中对》是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七年之后才由诸葛亮提出的,那时曹操已平定北方,拥百万之众;江东被孙氏占据,已历三世,民附兵强。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对自身实力和所处环境的分析和考量,先易后难还是难而后易,实际上也只是笼统的说法,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外力的影响,定然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也许是感受到了刘琮的目光,一直埋首记录的诸葛亮抬起头,明亮的双眼中带着几分坚定。他放下手中的狼毫笔,稍一沉吟,环视众人郑重说道:“亮不才,愚见浅短,然军师所言,或可商榷。”

刘琮听了嘴角微翘,到底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啊,面对贾诩这样的名士,诸葛亮毫无怯意,侃侃而谈:“以亮揣度,江东并不难克!何也?江东自孙坚奋起,至今不过数十年。其子孙策并有江东,多有杀伐,虽有张昭、周瑜、鲁肃等辅佐,其根基其实未稳。将军以雄兵顺大江,策以何当之?前有彭泽之败,其部见将军旗号,必心怀畏惧,士卒沮丧,将士离心,此又不难也。”

座中诸人听了或点头附和,或沉思不语,不过很显然,对诸葛亮这番话都颇为重视。尤其是徐庶,见诸葛亮敢于直抒己见,颇为欣慰。

贾诩考虑的是大势,诸葛亮注重的是实情,两者很难说谁对谁错,而且也没有必要非要分出对错。刘琮对于现在堂上的气氛,还是非常满意的,即便是贾诩,听了诸葛亮所言也只是微微颔首,并不觉得这是诸葛亮故意冒犯。

倒是蒯越这会儿回过神来,他意识到刘琮与刘表不同,后者安于自保也好,坐观成败也罢,在战略上采取的都是保守方阵。而刘琮则锐意进取,主动出击,这不仅仅是风格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将影响荆州乃至天下的大势。

看来以前的许多想法,都要随之改变了,蒯越这一瞬间下定决心,唯有跟上形势,才不会被淘汰出局。

其他诸如杜袭、裴潜、司马芝等人,随着刘琮就任荆州牧,也各自从南阳郡升任州官,不过他们更擅长各自所掌之事,对于战略大计并不参与。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杜袭就农事而言,提出若想对江东用兵,最快也要等到今岁秋收以后。

徐庶对此说道:“军资粮草,尚不足用,此为实情。然时不我待,或可遣精兵逐步蚕食,或以奇兵袭扰,使江东不得安宁。待我军粮草备足之后,大军再相机而动,或可收到奇效。”

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战术方面的讨论了。刘琮并不急于决定,而是任由诸人各抒己见,毕竟他现在需要的是注重全局,在许多细节方面,比起杜袭等人就所知不多了。

和以前出征作战不同,现在刘琮要考虑的就不仅仅是南阳军,还必须将整个荆州的军力都纳入其中。然而荆州郡兵来源复杂,良莠不齐,统属纷乱,若要对外用兵,首先要做的,便是理顺指挥,去芜存菁。

想到这里,刘琮转头望向徐庶。这个繁杂而又急迫的重担,唯有他来挑起了。当然自己也不会袖手旁观,必要的时候,还得自己亲自出马。

毕竟这个时代许多将领的部众就是其部曲,清理军伍,绝非易事。

与此同时,刘备和吕布,又当如何措置?

种种问题涌上心头,刘琮不觉闭上双眼,凝神思索。


状态提示: 第137章 谋定后动向何处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137章 谋定后动向何处(2/2) 返回《三国之问鼎天下》目录下一章:第138章 何不引军取关中(快捷键→)

推荐阅读废物皇子:为何要逼我做皇帝?抗战之烽火燃血军工科技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红色莫斯科激活帝王系统,开局召唤典韦水浒话事人帝国第一驸马戎唐大国军舰我的谍战岁月霍格沃茨:我真是模范巫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