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中间型威力步枪弹运用于麦德森轻机枪的改进后,将麦德森轻机枪的大量零件和枪托进行修改,枪管截短,缠距缩短到17英寸,最终减重至7.54公斤的世界上第一款冲锋枪,标准弹匣容量为40发。
在军工厂的生产序列编号中,这款冲锋枪被称之为麦德森a2型轻机枪,在情报上进行模糊,甚至连数据也一直维持着原有的标准,不准对外公开。
在整个光复革命战争中,东北军都没有正式的使用这种装备,与之一起未使用的还有105榴弹转轮枪等有趣的新装备。
此次如果真和曰军交战,必然是一定要用的。
至少在宋彪看来,60迫击炮和波普宁冲锋枪堪称是东北军相对曰军的两大杀手锏般的秘密武器,前者虽然已经有两年的装备时间,正如75小姐的那种神秘一样,曰军在很大程度上也无法确认这一迫击炮的具体参数。
曰军现在的迫击炮基本是照抄曰俄战争中的77迫击炮,相比东北军有着极大的差距,加上过分侧重于重机枪的配备,没有列装轻机枪,在重机枪中也过于依赖射速较低和持续力较低的哈奇开斯机枪,过于侧重部队的持续作战力,而忽视火力覆盖理论,这本身就是一战之前的典型思维。
东北军则完全相反,宁可疯狂自强补给部队,也要极限的提高火力覆盖范围和密度,将战争的命运集中在一周之内分出来,而不是期望于长期的鏖战。
并不是说曰军的思想就是错的,东北军就是对的,考虑都不是真正的工业国,曰军采取的军事思想还是符合其工业水平的,而东北军则在军事上过于成熟,超出了东北工业的承受能力,也就只能大幅度依靠俄、德、美的军工业支援,而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
不管对错,至少在某一个瞬间,在短暂的两三周内,东北军是可以轻松击溃曰军主力部队的。
如果战争真的进入了长期鏖战,那就只能是以后再说了。
宋彪对此倒也不是没有防备,毕竞此时还无空军的概念,实在不行就撤退到本溪、海州一线和曰军打山地防御战,全面打一场国家资源的大消耗战。
【00kshu.com 零点看书网txt免费下载】)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31981/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3198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84章 中日战争之总战略)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崔走召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