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看自己身上的行头,想想高昌国内那些胡不胡、汉不汉的舆服、仪仗,简直是自惭形秽!一种学习隋朝,改胡服为汉服的冲动涌上心头。
其后,麴伯牙回国,麴文泰作为质子离了下来,在中原生活了将近四年之久。杨广对他很是赏识,加意拢络,希望借此打通西域。
大业七年,麴伯雅再次踏上中原的土地,这一次是陪同西突厥的处罗可汗入朝大隋。当时隋朝采取的是分化瓦解、以胡制胡的政策,扶植、拉拢西突厥。
“刚开始,处罗可汗还拿架子,不答应,”宇文王妃略带几分不屑地说道,“陛下在大斗拔谷召见处罗时,处罗并没有应诏而来。后来还是先王伯雅上书皇帝,希望再次劝说处罗入朝,加上又有裴矩大人的游说,处罗这才同意入朝。”
玄奘点了点头,问道:“就是这一次陪同处罗可汗入朝中原,才奠定了先王伯雅与处罗可汗的私人交情吧?”
“法师说的极是,”宇文王妃道,“中原有句俗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先王的这位朋友,后来还真对高昌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此次陪同入朝,除了交上了处罗可汗这位朋友外,麴氏父子还专门追随杨广到了东征的前线指挥部——涿郡临朔宫(今北京)。
杨广的本意是想炫耀一下武功,没想到结果却是前线失利、后方祸起(山东农民起义爆发),处罗可汗与麴伯雅父子于是又随同杨广回到了洛阳。
“那是大业八年了,”宇文王妃幽幽地说道,“也就在那一年,陛下册封我为华容公主,将我许配给了文泰。婚后,我便跟随他们父子到了高昌。”
玄奘点头:“也便是在那一年,杨广下诏在洛阳度僧,玄奘得以正式剃度出家。”
王妃感叹:“世事如梦,果真如此。”
这一次中原之行,麴氏父子遍历燕、代、汾、晋等地,从各方面了解了中国的强盛,感到了中原制度、中原模式的强大,因而一回到高昌,他们便开始探索、借鉴中原模式进行改革。嫂索行者玄奘
在饱读诗书的玄奘看来,麴氏父子的这种羡慕心理是容易理解的。当年汉高祖刘邦初得天下,完全还是以前的生活方式。叔孙通建议制礼仪、定舆服,一开始刘邦还不以为然,嫌麻烦。可是,当新礼即成的那一天,刘邦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我现在才知道原来当皇帝是这么好啊!”
这就是礼仪、舆服给人带来的强大的心理震撼作用。
返国后的麴伯雅于公元612年,颁布了一项重要法令:“解辫削衽”令。其法令大致是说,我们的先人因为国家地处边荒,远离中原王朝,常和这些杂胡杂居为邻,受其熏染,更在其威逼利诱之下,改变了自己的习惯,开始习胡人之俗,披发左衽。现在隋朝统一海内,四海并为一家。我前番亲赴中原,深深体会到中原文物的魅力。因此决定归依隋朝,重沐汉人文化。平民以上所有人都应解辫削衽。
法令刚下没有多久,杨广就得到了消息,立即给予麴伯雅坚决支持,并下诏嘉奖。
这便是高昌国历史上著名的“解辫削衽”改革。
杨广高高兴兴地下诏鼓励高昌国以夏变夷的文明之举,既骄傲于中华文化强大的威慑力,又自豪于大隋王朝的化育功德。对于这么一个好大喜功、讲排场爱面子的皇帝来说,这无疑是令他感到振奋的事情!
然而,杨广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解辫削衽”令其实只是一纸空文,还没有实行就被取消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3363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3363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十九章 你能改变佛吗?)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昌如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