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哈哈大笑道:“没想到我二人一老一少,竟然在此讨论些信仰上的禅论道理!我有些明白你将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了,无外乎世间万物皆有它存在理由,好吧,分歧之处暂时封存,仅将共识发扬光大就是了。我们日后再做辩论,眼下还有人在外用功,还是早一些返回为好!”
他活了这把年纪,很明白若再纠缠不清下去,根本只会空误时间,正像道法中所言,因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拜,继而宗教,若针对于灵之来处扳缠不绝,实无真正意义。
实际上他还是小看了李之,李之提出来这般争议话题,有他更深用意,其意就在于提醒面前老人,日后应该有自己的修行之道。
因为无论道佛,最终教义里均有个有情道、无情道之别。
从佛教来说,有情就是众生,无情就是如山川河流石头树木等存在;道家的注解是太上而忘情,忘情不是无情,而是感情的升华。
自发现与感知大道石之初,李之已经意识到此物的天大机缘内藏,有此物存在,不敢说因此而拥有了最终成就大道的希望,至少在修行上帮助重大。
孙思邈却并非单纯信奉道教,而是于东土三教教义上均有极深道行,不然集萃不出《千金方》这一类的旷世奇书。
随着自身修为越来越高,之前还不彰显的博各家之所长,就会逐渐出现本源性质上的过于驳杂,因为仅仅是佛教的无情道,与道教的有情道就存在着教义上巨大冲突之处。
虽说成就大道为重归万源之始,有情或无情,最终都会殊途同归,但过程中的教义根基不明,就会直接导致个人修行境界博而不纯,修为质地虚浮不稳。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0432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0432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四百一十二章 有情道 无情道)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素布可奈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