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大汉帝国风云录- 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四(16/20)

文/猛子
大汉帝国风云录 | 本章字数:1920  | 大汉帝国风云录txt下载 | 大汉帝国风云录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抗日之乱世英雄文体时代重生之少帅东北大帝乱世国宝清末文抄公霸行三国特战狂狼红色未央金屋赋神鹰天骄三国之问鼎天下利刃兵王之狼魂
熹,家里悬挂着朱熹的画像;因朱熹号晦庵,他自号‘晦轩‘。安珦在燕京看到了新刊刻的朱熹著作,知其为孔门正脉,遂逐一抄录,带回国内传播,《家礼》就是其中的一种。

高丽末期,盛行了数百年之久佛教渐入衰境,奸僧与滑吏沆瀣一气,操纵国政,兼并土地,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家礼》传入朝鲜半岛后,为学者普遍推崇,他们身为天下先,希冀以此转移社会风俗。侍中郑梦周遭父丧,不用佛门丧礼,而是在庐墓之侧立家庙,依《家礼》行丧祭之礼,继而上书,请在全国推行《家礼》。朝鲜时代初,士林争相仿效郑梦周立庙祭祀。太宗初,命平壤府印刷《朱文公家礼》一百五十部,颁赐各司。其后不断被翻刻印行,在民间广为流传。由于政府的提倡、士林的拥护,以及朱熹在朝鲜的崇高声望,《家礼》被誉为‘垂世大典‘,‘万世通行之制‘。

研究《家礼》的论著相当之多,以致形成了《家礼》热。李德弘的《家礼注解》、宋翼弼的《家礼注说》、曹好益的《家礼考证》、金长生的《家礼辑览》、金榦的《答问礼疑》、俞棨的《家礼源流》、李喜朝的《家礼札疑》、柳长源的《常变通考》、金隆《家礼讲录》、裴龙吉《家礼考义》等,都是很有影响的作品。

为了使《家礼》平民化,一些学者撰作了便于士庶切用的手本,金长生的《丧礼备要》是其中最享盛誉的一种,‘继《家礼》而言礼者,在我东惟《丧礼备要》为最切,今士大夫皆遵之‘。《丧礼备要》仅主于丧、祭,李縡乃以《家礼》为纲,而仿《丧礼备要》体例,又增加冠、婚二礼,题为《四礼便览》,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朝鲜半岛本无文字,书面语言完全借用汉字表达。但除士大夫之外,一般民众都不通汉字。于是,世宗大王创制了一种简单明快的拼音文字,称为‘谚文‘。为了帮助不识汉字的朝鲜庶民,而有了宗英鸾、寿文叟的《丧礼谚解》和申湜的《家礼谚解》等,用俚语谚文解释《家礼》。

朝鲜虽然与中国毗连,但风俗相去甚远,及至高丽朝,随着佛教习俗的兴起,其风俗更是驳杂不一。《家礼》东传之后,成为朝鲜社会公认的仪轨,柳云龙《家戒》说:‘文公《家礼》,固是吾东士夫所共遵行。‘李退溪、李栗谷等著名学者还仿照《家礼》制定自家的礼仪规范,士林纷纷响应,蔚成一代风气。朝鲜学者以几个世纪的时间,坚持不懈地躬行实践、使朝鲜半岛儒风广被,《家礼》深深根植于社会。诚如朝鲜学者李植所说:‘礼乐之兴,实自我朝百馀年间。大儒继出,遗文毕集,而后衿绅彬彬。乐节相益,习俗为之丕变。今虽兵戈创残,委巷治丧之家犹秉朱礼。鲁无君子,斯焉取斯(《疑礼问解跋》)。‘

《家礼》的推行,从根本上改变了朝鲜的文化面貌,并深刻地影响着朝鲜社会的文化走向,显示了儒家文化移风易俗的伟大力量。

●不见面的礼仪:书信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之二十二

不见面的礼仪:书信

在日常生活中,古人以‘自谦而敬人‘为原则,因而要借助于各种礼仪来体现之。当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见面,只能将情感诉诸笔墨,托诸邮驿时,礼仪依然不可或缺,字里行间,揖让进退之态不仅依然可见,而且显得更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从而形成了富于中国特色的书信文化。

我国的书信史源远流长,战国时期乐毅的《报燕惠王书》、鲁仲连的《遗燕将书》、李斯的《谏逐客书》等,都已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但先秦两汉人写信,形式比较随便。至迟到魏晋时期,开始有人撰作‘书仪‘,式,以供他人写信时套用。这类文字在魏晋到隋唐之际非常流行,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谢元撰有《内外书仪》四卷,蔡超撰有《书仪》二卷。《崇文总目》称王宏、王俭、唐瑾,以及唐裴茝、郑余庆,宋杜有、刘岳尚等都有《书仪》传世。此外还有专供夫人、僧侣使用的《妇人书仪》、《僧家书仪》等。有学者敦煌文献中发现了上百件‘书仪‘类文书,比较著名的有郑余庆书仪、杜友晋书仪等。迄今所知最式,是晋代书法家索靖书写的《月仪》。

我国的书信文化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发展,大体形成了为社会广泛认式,一封通常意义上的书信,至少要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称谓语

提称语

思慕语

正文

祝愿语

署名

由于收信人年龄、身份的不同,写信时所使用的称谓语、提称语、思慕语、祝愿语等也都有相应的区别,弄错了就会贻笑大方,就是失礼。这套语言相当复杂,本文只能略述其梗概。

二、敬称

首先我们要谈到书信中必须使用的敬称和谦称,这是中国书信文化最基本的常识,它所要体现的,则是君子‘自谦而敬人‘的理念。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敬称的方式很多,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是将古代爵称等转换成敬称。例如‘君‘,原指天子或者君王,《诗·大雅·假乐》‘宜君宜王‘,此处的君就是指诸侯。后来,‘君‘转化为比较宽泛的敬称:称父亲为家君,称已故的祖先为先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等。也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时至今日,君作为尊

状态提示: 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四 -- 第16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四(16/20) 返回《大汉帝国风云录》目录下一页:彭林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四(16/20)(快捷键→)

推荐阅读谍影:命令与征服忍校教师,我教书就能变强满唐华彩我娘子天下第一黜龙大秦:这个皇位舍我其谁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扼元迷踪谍影大唐腾飞之路红色莫斯科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