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义和达成以后,朝鲜**要求中日两国撤兵,大鸟圭介开始和清廷的驻朝大臣袁世凯进行撤兵谈判,日方口头答应撤兵并签订书面协议。6月15日,抛出中日两国共同协助朝鲜改革内政的方案向朝鲜增兵。6月16日,大岛义昌少将率领混成旅团第一批部队在仁川登陆,侵朝日军达到8000余人,比驻朝的清军占绝对优势。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希望中日两军共同撤军,即未向朝鲜增援军队。又未按袁世凯、聂士成等人的建议为由清军先行撤军,最终给日本一个可趁之机。日本之所以提出共同改革朝鲜案,其目的一方面使自己的军队协助朝鲜改革内政为名赖在朝鲜不走;另一方面拖住驻朝的清军,完全是为了发动战争采取的挑衅手段。清**拒绝改革朝鲜案,并强调日本必须撤兵,于是日本在6月22日向清**发出第一绝交书。此后,李鸿章寄希望于英、美、俄等欧美列强调停,让日本撤军,由于前述的各国利害关系,美、英、俄只是对日本表示谴责而已,并未采取强硬措施,加之日本灵活应变的外交政策,列强最后都采取观望的态度,调停均告失败。7月14日,日本向清**发出第二绝交书,拒不撤军,并污蔑中国有意滋事,扬言,“将来如果发生意外事件,日本**不负其责,”至此中日谈判破裂。
日本向清廷发出第一绝交书以后,开始单独改革潮鞋内政策略,于朝鲜交涉期间,大鸟圭介一方面逼问朝鲜否认自己是中国的附属国;另一方面提出五项二十七条改革方案,强迫朝鲜**限期接受。因此朝鲜**十分反感于日本的蛮横,敷衍日本的要求,并一再督促日本撤军,到7月17日,日朝谈判也宣告破裂。
1894年期间,日本发动战争的阴谋愈发的明显,中国国内的舆论和清军驻朝的将领纷纷请求清廷增兵备战。在朝廷之内形成了以光绪皇帝载湉,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的主战派。然而慈禧太后并不愿意其六十大寿为战争所扰,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嫡系的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是企图和解的,这些人形成了在朝廷之中的主和派,到7月中旬中日谈判破裂以后,一直按兵不动的李鸿章才应了光绪皇帝的要求,开始派兵增援朝鲜。随着中日、日朝谈判相继破裂,列强调停均告失败。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营作出开战决定。7月20日,日本编成了以伊东祐亨为司令的联合舰队,随时准备挑衅。同日,日本驻朝公使大鸟圭介向朝鲜**发出最后的通牒,要求废华约,逐华兵,并且要求在48小时之内做出答复。朝鲜**继续敷衍日本,于是日本决定出兵控制朝鲜**,已找到与驻朝清军开战的委托。
1894年7月23日凌晨,侵朝日军突袭汉城王宫,击溃朝鲜守军,挟持朝鲜国王李熙,解散在朝鲜的亲华**,扶植国王生父兴宣大院君李罡应上台摄政,日本促使朝鲜的亲日**断绝与清廷的关系,并委托日军驱逐驻朝的清军,控制朝鲜**。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朝鲜的丰岛海面上袭击增援朝鲜的清军运兵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海战之中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的浪速舰击沉清军借来的英国的高升号运兵商轮,制造高升号事件。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8月1日(光绪二十年七月初一)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清廷在其宣战的诏书中指出朝鲜历来是中国的附属国,清廷是应朝鲜**的要求出兵的,相反日本不遵守条约,不守公法,任意滋长,专行诡计,衅开自彼,公理昭然,今清廷忍无可忍。因此着李鸿章严饬派出各军,迅速进剿,厚集雄狮,陆续出发,以拯救韩民于涂炭。日本明治天皇睦仁在宣战书中则争锋相对,声称,“朝鲜乃帝国首先启发使就与列国为伍之独立国,”提出开战的原因,“帝国于是劝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94126/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94126.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七十八章:清廷外交风波 揭露战争阴谋)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仲仙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