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枫叶满山红,黄花耐晚风。这一日,陈琦一如往常般,懒散的躺在庄园中,品读着手中一竹简古卷。这是他第三遍品读这一竹简古卷了。这对陈琦来说,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更是近一年多来,首次品读一儒道典籍三遍。只不过他手中这一竹简古卷能不能称得上儒道典籍,还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因为他手中的竹简内写的并不是儒家圣人之言,也不是儒道文章解析,而是一首诗。竹简一百七十三片,使用未知蚕丝串联,笔刀刻字,全诗共计一千五百六十字。全诗三百七十三句,多为四言,兼有三言、五言、六言、七言,偶有八言,起伏跌宕,错落有致。该诗文全文自始至终,完全以问句构成。一口气对天、对地、对自然、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提出一百七十三个问题,可谓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说道这里,可能已经有人知道这首诗是什么了。屈原之《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何环穿自闾社丘陵,爰出子文?吾告堵敖以不长。何试上自予,忠名弥彰?”此诗从天地离分、阴阳变化、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一直问到神话传说乃至圣贤凶顽和治乱兴衰等历史故事。表现了屈原对某些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陈琦觉得,他如果能将屈原《天问》一百七十三个问题全部解答出来,那么他物学》也就能有一个主体框架了。当然,也仅是一个框架。毕竟想要真正完善《格物学》,仅是回答屈原的问题还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回答洪荒众人之疑惑。如果非要换个名字,陈琦觉得,他的《格物学》也可被称作《自然科学和洪荒仙道神学》。嗯,说白了就是科学和神学的结合。然而,即便如此,陈琦依旧为屈原之《天问》而震撼。尤其是在他通读完《天问》,亲身感受到屈原对天地苍茫,宇宙洪荒的探索精神后。更是为屈原而震撼。尤其是《天问》中所提到的一些问题,即便是陈琦都没能想到。比如说:《天问》的开篇之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个问题就把陈琦彻底的难住了。他想要回答说是鸿钧道祖讲道洪荒,紫霄宫中三千客。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吧?在鸿钧证道成圣之前,洪荒世界又是怎么一个情况呢?最重要的是,你说盘古,我说盘古,大家都在说盘古。那么“盘古”之名,又是从谁那里流传出来的呢?为何大家都会觉得,是盘古开天辟地创造出了洪荒世界呢?一介真仙便可开辟出小型洞天福地,一个天仙更是能开辟出一个小千世界。大罗彼岸强者和洪荒圣人更能一念开辟鸿蒙大千。盘古开天辟地身死演化洪荒万物万灵,这事情怎么看怎么都不是很靠谱的样子。并且,盘古若是真的死了,又是谁在洪荒世界始终传唱着盘古的名字呢?大罗彼岸强者,尚且能凭借道痕和其他人的传唱而历劫归来。盘古呢?陈琦不知道,只觉得这一问题不想不知道,一想真的吓一跳。让人有种细思极恐的感觉。所以,天问中的第一问:“请问远古开始之时,谁将此态流传导引?”这个问题陈琦就回答不上来。天问第二问:“天地尚未成形之前,又从哪里得以产生?”也就是在洪荒世界之前,这个天地又是怎样一种形态,从什么地方诞生的呢?陈琦很想回答说是混沌。混沌生万物,混沌演化大千。只不过话到嘴边,他便停住了,没能说出来。因为他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混沌,也不知道混沌究竟存不存在。更不知道混沌是不是前世小说中那样,混沌生万物,其内三千混沌神魔,盘古为尊等等。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18931/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18931.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56章 神通天问,吾道之路成矣!(求订阅))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流星划过云烟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