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怎么看,就是傻子也看出李四只剩下造反这最后一条道路可走。
可唐王知道李四的底牌,准确的说是他自认为知道,无论李四要做什么也不管他怎么做,都不会造反,起码是现在不会。
李四要是真想染指皇位。要是真想一屁股坐在龙椅上,早就做了,也用不着等到现在。这绝对不是说他李四就是大明朝的忠臣纯臣,更不是他李四有如何如何高洁的操守,在大势面前,这些个人的东西都是一钱不值。
再者说了,李四的所作所为根本就和高洁二字八竿子打不着,李四要是高洁之人了,全天下还不都是圣贤了?
李四在极力维护一个统一的局面,这一点,唐王也是刚刚才想明白的。
无论局势怎么样,李四这个人最无法容忍的就是分裂,任何形式的分裂都不可容忍。
保留下南都的兴武朝廷,甚至是一力促成这个朝廷,在前期来看还是出于打鞑子的一种必要,但是自从赴死军攻取开封之后,赴死军已经有能力单独和鞑子对抗。南都的存在就不仅仅是为了打鞑子而存在那么简单了。
即便是当着唐王这个天子的替身,李四也毫不掩饰对朝廷的轻视,因为实力是明摆着的嘛。但是李四也几次三番的说起过:他之所以把兴武朝廷悬在江南,就是因为民本。
直到现在,唐王也看不明白民本这两个虚无飘渺的字眼儿到底有怎么样的威力,能够让赴死军的大帅忌惮到如此地步。
用李四本人的话来说,就是“民本的路子还看不出什么来,但是很期望朝廷能把这条路走通,到时候赴死军就是第一个纳头就拜的”。对于天下大势的洞察和把握,谁也不敢和李四比肩,既然李四都如此推崇这个什么劳什子的民本,那就说明朝廷的路子走的不错。
可是李四也曾无数次的提起,这个路子不是那么容易走通的,他还在观望,若是朝廷走到了尽头依然没有走同,他和他的赴死军绝对会出来收拾局面,带着这亿兆生灵和三万里河山走另外一条路。
李四要走的路是什么,唐王已经能够隐隐约约的看到了。在赴死军实际控制的广大区域,军、政、民、法所有的这一切全力都集中在赴死军手中,或者是在亲近赴死军的势力手中,一切政令都出自军中。这已经能够说明一点问题了。
李四的路子要怎么走,朝廷如何才能在民本之路上走的更远,都不是这个草莽王爷能够左右的。唯一值得期盼的就是在北方,在赴死军的势力控制范围之内,这些百姓还能念着大明朝的好处和恩德,这种人望也是一股很大的力量。
赴死军内部就不必说了,水火不侵油盐不入,那些百战精兵只知道有大帅,根本就没有人在乎什么朝廷不朝廷。唯一的希望就在民间。若是民间的人望还在,虽然不能给江南的小朝廷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可也是一种潜在的助力……
“造反,不算是造反,怎么能说是造反呢?”一个短打扮的家伙,明显是力气行出身,却大生指点江山的气概,吐沫星子能飞出去三尺远:“现如今的形式和元末是和其形似?鞑子是赶走了,可安稳日子也未必就能到来……”
“为何?”唐王也纳闷了呢,鞑子都被打跑了,就算是赴死军还要直捣黄龙进攻鞑子的老巢,也不需要费多大劲了,正是开太平盛世之时,老百姓为什么还要这么说?
“为何?这还用说么?看看元末不就什么都清楚了?”力气行的家伙大言不惭的说道:“鞑子是走了,可这江山谁来坐?肯定还是争夺一番的,当年的陈友谅和朱八八打的不也是天昏地暗……”
唐王闷了好半天,才明白过来他所说的朱八八到底是何许人也,脑袋里嗡的就是一声。即便是狂放不羁如唐王者也是勃然大怒:“你……你如何能直呼太祖名讳……”
这还了得?就算是再不敬,起码也要以“太祖洪武皇帝”相称吧?怎么朱八八这样的称呼也能脱口而出?
就是再无所谓,唐王的脸上也挂不住了,当即就恼了脸面。
那个力气行的家伙看了看唐王,一点儿惧怕的意思也没有,笑嘻嘻的说道:“太祖?哪一朝的太祖?”
“我大明太祖龙形凤阳……”
“切。原来你说的是明朝啊,几辈子以前的事情了?这位爷您也别恼,先看看今年的黄历吧。要是开国皇帝不能直呼的话,李闯那厮是不是也要成为大顺太祖皇帝?哈哈……”
旁人也跟着起哄,大声鼓噪道:“对呀,对呀,大顺太祖皇帝下边就是大清顺治皇帝,至于大明么,远的都没边儿了,和今日还隔着俩朝代呢……”
“哈哈,谁说不是呢,先把这么多的太祖皇帝捋顺了再说,说不准明天还有个什么太祖皇帝出来呢……”
唐王是真的恼了,草莽之气勃发,劈手就把手里的青瓷大碗摔个粉粉碎碎,就要上前和这些人厮打。
王老木一把拦住唐王,呵呵一笑小声说道:“唐王莫恼,左右不过是顺嘴之言罢了,当不得真,当不得真……”<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3631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3631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97章 利益的选择)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短头发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