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对自己做的事情产生持续的热情,
并对此坚持不懈地努力。
而那些缺乏“内驱力”的孩子,
最后要么因为无法坚持而放弃,
要么始终只能保持在中庸。
奥苏伯尔说:内驱力,一方面源自兴趣,
另一方面源自梦想。
找到和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就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支持孩子尊重梦想。
选择自己所爱,并热爱下去
古语说:做一行,爱一行。但其实,这很难。
我大学的时候,
在一所重点院校计算机专业学习,
硕士毕业去了岳鲜Α
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做和教信息系统,
可是,十多年了,我始终无法爱上它。
我兢兢业业地上课,写论文,做课题,
但也仅此而已。
对于编程,能不触碰,我尽量不触碰。
想想真是可怕,十多年了,
我的编程能力还只停留在硕士毕业时的水平。
然而,当我确定以后要职业写作,
只花了两年业务时间,
我已经看了不下于60本相关背景和技巧的书籍。
为了让写作更加理性,还特意去学了心理学,
当心理咨询师。
为了丰富写作素材,
我大量积累哲学、经济学、历史方面的书籍,
并且笔耕不辍地进行练习。
当孩子真正爱上一件事情时,他才会自我驱动,
会为了实现目标,逼迫自己不断寻求突破,
不断找到需要学习和练习的缺口,
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
也许有时熬夜加班、废寝忘食,
但依然会觉得幸福,有价值。
鼓励孩子不断“试错”
记得有一期《非常静距离》,
霍建华讲起过出道历程。
小时候,他一直梦想当歌手,并不喜欢演戏。
为了接触到更多歌唱资源,
霍建华只好“曲线救国”,选择去演电视剧,
却没想到从此爱上了表演。
当霍建华立志当歌手时,
可能从未想过将来会走上演艺路。
同样,当孩子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也很难判定,它到底是对是错。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流体验”,具体表现为:全神贯注地投入,
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
获得了一种难以名状的乐趣体验。
如果一件事情,能够让孩子有心流体验,
那么,请坚持下去,
因为,这就是他“内驱力”所在。
尊重孩子的感受
前几天,舅舅打电话,聊起了表妹。
“钢琴学得好好的,说不学就不学了?
女孩子家家的,打什么羽毛球,
还有没有点淑女的气质?”
舅舅在电话那端气愤地“告着状”。
表妹从小生活优越,一直颇受宠爱。
但因为独生女,父母对她的期望值特别高。
弹钢琴,跳芭蕾,学画画,送她上最好的学校,
请最好的家教老师,排除一切干扰,
希望她成才。
高考时,表妹如愿考上了父母期待的中国人大,
但也同时宣布:从此以后,再也不碰钢琴,
她以后只打羽毛球。
这个决定,惊得舅舅舅妈下巴都快掉了:
四岁开始学钢琴,每天坚持练琴两个小时,
就算高考时,都不曾停歇。
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财力,突然就不碰了?
可是,这一次,谁也阻挡不了表妹。
她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听话,好好读书,
好好练琴,可是,我一点都不开心。
练琴对于我来说,每天都是煎熬,
安安静静地坐着钢琴前,
扮演你们期望的气质淑女,我受够了。
其实表妹从初中就开始打羽毛球了,
因为喜欢,还用零花钱请了教练。
每天在中午休息那会,偷偷去球馆练球。
她喜欢球场上厮杀的畅快感,
打完球之后大汗淋漓的轻松,
以及和对手不断周旋的心理较量,
那是弹钢琴从未有过的体验。
如果,一个人已经尝试过梦想的滋味,
那做其它所有的事情,都将成为一种将就。
安德烈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啊,
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路,
每个人都在选择自己的品味,搞自己的游戏,
设定自己的对和错的标准。
一切小小的、个人的生长愿望,
但是,却也是最持久的。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内驱的。
作家阿瑟?克拉克说过:我永远都没有长大,
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作为父母,可以询问,可以引导,
可以慢慢等待孩子自己生长,
但不要随意“控制”和“评判”,
淹没了孩子自我生长的渴望。
游乐场里气垫搭成的架子上,
一个三四岁的女孩正在十分费劲地往上爬,
刚爬一点,就掉下来了,
因为一直爬不上去,急得直跺脚。
不一会儿,妈妈冲过来,
“别爬了,这里太危险,你爬不上去的”。
“不要,我要爬。”
孩子倔强地反对着,
眼睛里闪烁着坚持的勇气。
“不行不行,我们到别的地方玩。”
说完,强行拉走了孩子。
过了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4685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4685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第176章 升级,做父亲)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铁血大隐谢谢您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