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第二百二十章 建国前夕(2/2)

文/雨天下雨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 本章字数:1568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txt下载 |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乱世摄政王男主攻略手册错误的恋爱姿势窃民启明星探案集流年记事簿古代混血儿系统之逐鹿春秋谍影:命令与征服三国之吕布天下杨广的逆袭三国志死亡难度
越大别山,杀入汝宁府乃至淮河一带做准备。/p

为此,罗志学让参谋部那边制定了一个比较谨慎的作战计划,先拍一部少量兵力吸引敌军主力,但暗地里却是派遣一股兵力绕行抢占义阳三关。/p

为此,保乡军调用了第一师第二步兵旅,第一骑兵旅等兵力,又命令襄阳府一带的第三步兵师派遣一团兵力进军随州,抢占平靖关等地。/p

准备来一个南北夹击,直接端掉德安府内的所有明军,避免明军逃亡义阳三关。/p

如此情况下,八月二十七日,第二步兵旅所属一团奔袭德安府应山县成功,紧接着第二步兵旅另外一团兵力抢占了义阳三关的武阳关、九里关等地。/p

随着上述一共三团兵力抢占了应山县城以及义阳三关后,也就意味着还龟速在安陆城里的七千明军被战略包围了……/p

当后方的退路被保贼军抢占了后,安陆城内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p

城内众多文武官员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而争论之中,之前从宜城一路跑到安陆城的三千明军,再一次脚底抹油,试图在保贼军全面封锁之前冲出包围圈,然后找机会翻阅大别山逃到中原去。/p

这三千明军一跑,剩下的四千明军也是瞬间士气暴跌。/p

陆续开始有小规模的明军逃亡,官员们也是开始一个个不见踪影。/p

等到保乡军最终掉头杀到安陆城的时候,安陆城内的守军已经只剩下区区两千多人了。/p

而这两千多人也特别有意思,他们之所以留在安陆城没跑,那纯粹是为了等保乡军过来然后献城……/p

不仅仅献城,这两千多明军还把城内诸多官员都抓了不少当成了投名状。/p

安陆城,不战而下!/p

对于这个结果,保乡军的诸多将士们已经是见惯不怪了。/p

最近半年里,保乡军已经是经历过很多次明守军不战而降的情况,安陆城守军不战而降,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p

拿下安陆城后,这一方向的保贼军却也没闲着,除了第三师所属的第七步兵团受命带领临时整编的第五守备师驻防应山、安陆以及义阳三关等地外。/p

第一师所属的第二步兵旅、第一骑兵旅为核心的兵力则是追击逃走的三千明军去了。/p

而事实证明了,这些人虽然跑得早,但是跑的还是不够快,没几天功夫就被第一骑兵旅给追上。/p

这三千明军一看被追上了后,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没有抵抗,直接就投降了……/p

鉴于该部明军的‘光辉’战绩,保乡军没有直接对该部进行整编,而是先派遣了军政部军官前往摸底调查,最后得出结论:这三千明军不具备整编价值。/p

不是说他们身体素质差,作战技巧差之类的,实际上能一路跑路到现在的这些明军士卒,身体素质都不太差,作战技巧也不差,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了。/p

但是这些人连续多次不战而逃,最后连抵抗都不抵抗就直接投降,长久以往已经让这些士兵畏战怯战,见敌既逃的惯性思维。/p

甭管敌人强弱,一听到敌人过来了,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跑路。/p

虽然整编过后,也能够经过思想教育,加强纪律等方式把他们扭转过来,但是保乡军一向来都不缺乏守备军的兵员。/p

外头大把的降兵战俘等着他们整编呢,这没了降兵,也还有大量的流民青壮可以挑选,不差那么三千歪瓜裂枣了。/p

所以该部明军,也成为了保乡军整编降兵历史上,第一支成编制不接受整编,清一色被改为建筑营、屯垦营或运输营的明军。/p

不得不说,该部明军也算是创造了历史!/p

随着德安府战事的结束,保乡军也完全掌控了整个楚北地区,甚至还把一只脚伸进了川东。/p

同时外部战事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暂时平息,保乡军开始抽调部分驻防各地的兵力清剿楚北各地的残留明军乃至流贼,以加强对基层的掌控力度。/p

九月三日,罗志学率领大批官员抵达汉阳,以便就近指挥南下各军,为后续的渡江攻打武昌,为夺取整个湖广而做准备。/p

但是随着战事逐渐平息,保乡军内部却是没有平息,陆续有驻防外地的将领找各种借口申请前往汉阳。/p

而有的人到了汉阳后,更是死活懒着不走。/p

为何?/p

因为保乡军内部众多人都在翘首以盼!/p

他们盼什么?/p

称帝建国!/p

。/p


状态提示: 第二百二十章 建国前夕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快捷键←)上一页:第二百二十章 建国前夕(2/2) 返回《老子就是要当皇帝》目录下一章:第二百二十一章 玄学年号(第一更求订阅)(快捷键→)

推荐阅读大唐:长乐请自重,我是你姐夫寒门风骨从嬴政开始:历代皇帝陆续降临红楼:开局加载嫪毐模板三国:幽燕铁骑踏天下南宋之帝王大业最强大唐之席卷天下烟冥望阡陌三国:重生为阿斗,开局扶刘备三国:我帮刘备种出万里江山开局成为诸葛亮师弟汉末逆流(三国杀之成王败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