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按Ctrl+D收藏本站!我的书架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2/4)

文/午后方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本章字数:1904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txt下载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手机阅读
推荐阅读:万事如易坏娘子:七夫之祸抗战之天下第一军医统江山扑倒吧,少爷大靖枭雄天下图颠峰帝国校花的透视狂兵铁骨是怎么炼成的二战狂龙医路通天
ing不提了。

宋朝开国之初土地仍然没有多大压力,相反,豪门世家湮灭在历史长河里,释放了土地空间,由是不阻止耕地兼并。这为后世讴歌,实际发展到后期因为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掣肘,于是唐朝的均田两税全部翻了出来。

大臣论事喜欢用两个字。故事,也就是故例。

史上司马光未全部保守之前,与刘恕认为均田制是唐朝实际制度,司马光甚至公开称为均田法。这是才开始的司马光,包括在王安石上台之前,司马光态度能算是激进派。

大多数士大夫则不认为唐朝田制乃是均田制,而是口分世业,天宝以后。口分世业因兼并坏之。其中有欧阳修,曾巩,朱熹。朱熹认为唐朝不是均田制,仅是口分世业,均田法其次的办法,近似于井田制。

郑朗与司马光交谈时。司马光还没有自己的想法,但有了刘恕与欧阳修。

为什么要提他们,一个故事,两种态度,有故事,那么在宋朝就能推广,均摊田亩,反对兼并。若是唐朝没有真正实行,这个均田没有故事。缺少理论根据,就不能真正的平均分配给农民。

两种结果相争,又出现一种新的温和说法,苏氏兄弟的均税,均田赋税非是将耕地平均分配,再按照耕地面积征税,而是按现有土地来纳税,不制止兼并,也不是将土地授受给农民。理论有元稹的《均田状》。还有陆贽的奏文。说均田仅是为了均税,田只是税的基础。授田就是保证税收的来源,使国家有稳定的收入。柴荣也赞成陆贽的说法,诏书说普行均定,求适重轻。

其实这三个说法都是错误的。

唐初实施均田制,本义就是均摊田地,使百姓人人皆地可耕,国家有税可征,地是基础是核心,税是地的产物。

但屈于不能得罪天下所有jing英,实施了,仅是局部实施。一度府兵的强大,也与这个局部实施有着很大的关系。为国家,应主动地出台各种政策,阻止这种兼并的蔓延,而非是鼓励。

可强行实施均田,那是不可能的,而且兼并是内核,立国一久,兼并必然大肆泛滥,这也是唐朝局部均田制败坏的原因,不仅是人口增加,一旦国家无多少无主之地分配后,不管人口是否增加,均田制全部成为一纸空文。国家所做的只能诱导。例如让他们看到比田地更大的回报,道德上怦击大肆隐田兼田或者高利贷。在唐朝实现不了,一是商业不发达,二是豪门势力太强盛,连国家都敢藐视,但在宋朝却可以勉强做到,尽管宋朝的官地比唐朝更少。不过终不是彻底的解决办法,郑朗也想不出来。

司马光在议定均税之前,将师徒之间的对话写了一篇札子,递到中书,名曰《齐州行知与君实论均税札子》。

无论再腹黑,司马光也不好意思抢郑朗功劳的。

然后议定均税。

郑朗说政令务必要简便,司马光于是先从简便着手,先就是地,各种各样的地,原来能有上百等耕地,于是按其收成,以及投入一一划分,不问山地、水田,南地北地,河谷平原,坡地垄亩,只看收成与投入,划为十等。

繁有繁的好处,简有简的弊端。繁更细琐,可更明确。简粗陋,会有争议。不过繁只会增加更多的名目。简虽有争议,可易执行,并且给官员留下一定的cao作空间,便于处理。便于处理就易于推广。

不管黑猫白猫,捉住老鼠才是好猫,先得捉住这只老鼠。

有了那么一丝功利xing的想法,这也是郑朗最希望看到的。

在这个基础上,确立一些条约,比较温和的条约。最后说国家立事,当先使赏罚分明,事无不成。若遇庸愚之人烦忧败事者,一样论处,则能吏解体,必无成功。伏望察其勤瘁,均税官吏,随其功过,量行惩劝,则后来无不尽力也。

这个庸愚之人烦忧败事,大有深意,苛了不行,软了也不行。

不过面对天下所有豪门大户,司马光与郑朗一样,有意回避了。

但司马光又加了一句,务必以安静有为为功。

这就是郑朗调教的进步。

想做事怕有争议是不可能的,可在有作为的基础上,若使争议减少,则为佳。

奏上,两府立即草议执行。

然后司马光再上三道札子,第一道札子直指赵祯。皇上你做得不错,四十年夙夜求治。可是朝廷纪纲犹有亏缺,闾里穷民犹有怨叹,是什么原因?

人君大德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也,知道谊,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武者,非强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jian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故仁而不明。犹有良田而不能耕也;明而不武,犹视苗之秽而不能耘也;武而不仁,犹知获而不知种也。三者兼备,则国治强,阙一则衰,阙二则危,三者无一焉,则亡,自生民以来。未之或改也。

陛下乃是三德没有做好。虽仁,仁得偏软。

但有几个皇帝能做到司马光所说的三德?当然。这篇札子上奏还有一些积极意义的。

第一个札子论君德,第二个札子论御臣之道。一是任官,朝廷以资叙职,不问贤愚,造成官员不作为。二是行赏,朝廷不能以名行赏,则天下饰名求功,以巧文逃罪。又是一条时弊,

状态提示: 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 --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快捷键←)上一页: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2/4) 返回《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目录下一页:七百七十一章 太子(一)(2/4)(快捷键→)

推荐阅读军工科技我娘子天下第一大秦:这个皇位舍我其谁大唐之最强熊孩子国潮1980红色莫斯科说好的文弱谋士,你一人战三英?乱战三国之争霸召唤我的谍战岁月红楼之挽天倾迷踪谍影雏鹰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