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定论。献陵陪葬集中分布于献陵的东和东北方向,陪葬区的范围东西4000米,南北1500米。据考古调查,陪葬共有0座,献记载为25座,而根据最新的一份调查有52座,疑其中有子孙附葬于此的。从陪葬者的身份来看,有宗亲和大臣,以宗亲为多。陪葬的封土大部分为圆形,只有一座是覆斗形,主是李凤,这是献陵众多陪葬中惟一被发掘的。李凤是高祖的第十五子,葬形制由斜坡道、四个过洞、三个天甬道、八龛和室组成,内有星象图、建筑图、侍女图、牵驼图等。献陵的陪葬大体上继承了汉魏以来的制度,陪葬在封土形式和位置上与汉代相同。由于献陵是唐帝陵陪葬制度的开创时期,奠定了唐代陪陵制度的基础,之后的昭陵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和发展。唐献陵的石狮子高大、圆厚、壮实一些专门研究唐代陵的专家认为,唐高祖献陵为关中唐十八陵之首,其陵园建筑的规模,神道列置石仪的基调和设置陪葬的制度、形式,奠定了以后唐帝王陵园的营筑风格,特别对唐代堆土为陵的几个陵影响更大。因山为陵唐太宗昭陵之谜西安城西北面的礼泉县,有一座突兀的山峰叫九嵕山,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就在这座山上。李世民是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口口声声要薄葬,难道是为了薄葬而将玄宫搬上了山?有人因山为陵比堆土为陵更壮观,有人葬在山中还可以防止盗掘。不管是什么原因,昭陵开辟了唐代帝王葬的一种新形式。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子,他为建立统一强大的唐王朝跃马征战,屡建战功。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济、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贞观九年安葬唐高祖后,唐太宗身患重病,累年不愈,长孙皇后虽“素有气疾”,还亲自侍奉陪伴,这时两人时常讨论死后的归宿问题。时过不久,唐太宗恢复健康而长孙皇后却每况愈下,她一再向太宗请求:“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唐太宗为了满足她的要求,同时派出两路人马专卜山陵。一路由李淳风带领,另一路由魏徵带领,他们分头出发,各行其是,彼此不得交换意见。两路人马在关中各山峰间转悠,分别选出最佳的地方,暗自留下记号,回到京城。当长孙无忌前去查验时,两路人马均带了他来到九嵕山的山顶。长孙无忌吩咐取出各自留下的记号,发现魏徵插下的那根针恰恰插在李淳风埋下的那枚铜钱的方孔之中,于是九嵕山成了长孙皇后的地。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病逝,唐太宗下令加紧建陵。同年十一月,长孙皇后正式葬于昭陵。也有人认为,选择九嵕山作为陵址,与唐太宗个人爱好有关。唐王朝建国初期,李世民常率军出征,他曾多次路过九嵕山。唐的统一大业完成后,他又常在九嵕山一带畋猎,对这里的山川地貌不但十分熟悉,而且喜欢上了九嵕山。所以,当长孙皇后死后,他就下诏营建昭陵。唐太宗昭陵昭陵是选取九嵕山的峻峰凿山建陵,由此开创了唐代帝王“因山为陵”的先例。一些人认为这是李世民为了节俭,想薄葬。因为历代王朝厚葬之风甚盛,唐初也不例外,秘书监虞世南列举因山起坟的故事,劝谏唐太宗葬仪“务以俭约”。《唐会要》记述虞世南的上书:“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是无不掘之。变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乃烧取玉柙金镂,骸骨并尽,岂不重痛哉!”这些劝谏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德皇后临死时,曾遗言太宗,请“因山而葬”,“俭薄送终”。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因山为陵主要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贞观十年(66)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就开始营建昭陵,当时选取九嵕山险峰造陵,从山下到山腰的室之门,要由“悬绝百仞”的栈道才能到达,造好之后拆去栈道,显得孤耸回绝,雄浑巍然,更显帝王气魄,并且可以防止盗掘。事实上,昭陵建筑并非俭约,而是十分奢华。整个陵园方圆几十公里,气势壮观雄伟,是以往帝王陵园所无法比拟的。有人认为因山为陵的初衷主要是考虑死后的安全。中国古代人为了防盗想出了各种各样的葬方式,以山为陵从春秋时就已出现,只不过在唐代是普遍采用罢了。昭陵的形式改成因山为陵,无非是由于陵中随葬品丰厚,为防止有朝一日暴尸野外而采取的一种办法。太宗为德皇后撰写的碑上是这样的:“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已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当时他极力宣扬薄葬,薄葬可以使“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免得像汉朝诸陵一样被偷盗后尸骨无存,真实的目的一看就知道是为了防盗。昭陵名称是怎样来的?关于这个问题,献上从未有过记载。有人根据古人死后给谥的原则进行分析,认为古代谥法中释“昭”字:“圣周达曰昭,明德有功曰昭。”他们认为唐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政治、济、化最发达的国家,唐太宗是当时世界各国统治者中最富有生气和创见的政治家、军事家,没有人像他那样在各个方面树起辉煌和不朽的丰碑,所以唐太宗陵名是选择了一个歌功颂德喻意美好的字眼。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北22.5公里的九嵕山上。从贞观十年(66)开
状态提示: 墓 --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TXT下载地址:http://www.00kshu.win/txt/xiazai130014.html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3001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3001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墓)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连老黑谢谢您的支持!!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130014/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130014.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墓)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连老黑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