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打多了,就要从采石的地方把石头搬运到东侧可以上来汽车的道旁堆放存储。没有车,只能两个人用铁丝筐抬。不能抡锤、不会破石头的一些人就承担起搬运石头的工作。柳秀凤和魏桂琴两个人一副架抬石头,从存储石头的地方回来的时候,柳秀凤在前,走到大约距离我破石头的位置七、八米的地方,恰恰迎面遇上我打飞了的楔子,击中了她的小腹部。谢天谢地,没有击中要命的部位。
社员告诉我们,破石头打飞楔子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避免飞楔子,在下楔子的时候,可以在卧子里放一点干草叶,这样,或许起到一点缓冲作用。
码垛
石头打多了,当然不能散乱地扔在现场。在我们采石场东侧,找到了一块比较平整的场地,离可以走车的道路较近,就成了我们堆积石头的地方。
李燕翔科长自告奋勇承担了把石头整齐地堆叠的码垛任务。
我们打下的石头大小不一,小一点的有十余公斤,大的能有五十多公斤。李科长一个人独立完成了我们六、七个月开采出来的全部石头的码垛任务。他每一天都要把十吨左右的石头用双手重复着搬、挪、举、摞的动作,把石头一块一块的码到(最)高达两米的石头垛上。从容自如,无怨无悔,持之以恒。
我们在大董屯打石头的同时,还有学习任务。每天,上午打石头,下午学习。也正因为一天只干三、四个小时的打石头的重体力劳动,才能够得以保持身体无虞,没有一个人患病或因体力不支而歇工。
学习的内容虽然已经不是“斗批改”阶级斗争的文件,也还是围绕这个中心,学习《毛选》和《人民日报》、《红旗》杂志上的文章。学习的形式主要是读、念,讨论发言。会场上已经没了在千山时那种对立、紧张的气氛了。
我们打石头,有的抡锤、有的破石头、有的抬石头、有的码垛……善科长是鞋匠出身,自动承担起给大家掌鞋的工作。除了卫生员、去伙房当伙夫、去铁匠炉当铁匠、黄局长烧水送水,打石头工作并没有那位领导作出明确分工,基本上是无为自成,人自为政,各显其能,各尽其力。蒯大宇、王树林好像失去了在千山那个时候的“对敌”斗争的那种跋扈气派。
我们打石头的七、八个月的劳动,所创造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并没有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实现。
(2012年6月16日16:24:38)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手机阅读:http://m.00kshu.win/24670/
发表书评:http://www.00kshu.win/book/24670.html
为了方便下次阅读,你可以在顶部"加入书签"记录本次(打石头)的阅读记录,下次打开书架即可看到!请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荐本书,付均谢谢您的支持!!